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让法治精神在乡村扎根
2022年第6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刘以晴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之路。实践证明,打通法治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需要主动作为、多方协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下沉一线、下沉乡村。

  让法治的种子在乡村扎根,要做好普法工作。在乡村振兴路上,需要进一步做好法律普及工作。为此,有地方建立“法官说事点”,法官每月进村,春天说承包土地,秋天讲粮食买卖,主题应时应景。立足实际、着眼需求,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法律进村入户,让普法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拉近了法律与群众的距离。

  建设法治乡村,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如何既解开矛盾又让村民服气,考验着工作方法。在一些地方,有村民因土地纠纷来找法院解决。法官来到地头,请双方测量面积后,讲了法律规定,当场进行调解。后来,双方握手言和,其中一方还主动提出让步。深入一线,了解实情,现场办公,不仅有助于化解矛盾,还能推进普法教育。建设法治乡村,需要更多俯下身子察民情的法律工作者,也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带动更多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参与到为民办实事中来。

  建设法治乡村,还需要凝聚众力。让更多人懂法用法、形成人人尊法崇法的氛围,更为关键。在一些地方定期选派一批有法律基础、群众基础的村民参加法律培训,让村民为村民调解纠纷;集中培训各村的种养大户,鼓励他们开办法律“炕头讲堂”。当村里的“法律明白人”越来越多,依法办事就会成为人们的习惯和自觉,乡村依法治理就能迈上新的台阶。

  在不少村屯,一面面法治文化墙引人关注。以漫画故事、图解知识等形式呈现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既美化了村屯环境,又厚植了法治文化。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推动乡村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一定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