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白水古渡枝城镇
2021年第3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梁桂莲

枝城镇,原为临江的小渔村。春秋战国时属楚,别名丹阳。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县治迁于长江以南下沱白水镇(即今枝城镇),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除明初曾有三年省枝江入松滋外,枝城镇作为枝江县治历史达685年。在此期间狭义“枝江”即指枝城。“枝江城”,简称“枝城”也逐渐取代“白水镇”成为枝江县城的名称,“枝城”一名由此而来。

枝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长江水道连接西东,焦柳铁路横贯南北,三峡国际机场隔岸相望,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水运条件优越,港面宽阔,枝城港口以中转煤炭、石油、磷矿、建材等大宗货物为主,年通过能力625万吨。1971年枝城长江大桥建成后,枝城镇一跃成为全国九大水铁联运枢纽之一、长江流域四大煤炭配送中心之一,有客运码头2个,货运码头5个。由此,晋豫之煤多由焦枝铁路至此而转长江水运,煤炭、矿石、木材、药材、水泥、钢材和其他工农业产品,通过枝城港口向四面八方集散。枝城镇成为鄂西南仅次于宜昌市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名声日著。

枝城镇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全镇目前共发现地下文物点29处,其中古文化遗址11处,古墓葬18处。这些文物点的时代从距今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中间几无缺环。尤其是位于枝城镇九道河村洞穴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20万年)所出土的400多件石器(刮削器和砍砸器),显示出与本地区典型砾石石器工业的不同特征,制造这些石器的人也被称为“九道河人”。鉴于九道河洞穴与长阳人化石出土点相距仅数十公里,并且出土文物年代相近,学术界称其为“长阳人”的“老邻居”。九道河遗址文物的出土,证明枝城镇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而位于枝城镇梁家畈村的金紫山遗址,则属于城背溪文化类型,不仅具有我国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特征,而且具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较原始的特点,是湖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

枝城镇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丰富。城内有丹阳书院、丹阳试院、紫阳书院、宁阳会馆等故址,也有文庙、武庙、文昌宫、铁索井等名胜,还有白水古渡、古城墙遗址。丹阳书院建于1774年,取丹水之阳之义,故名。此后两百多年间,丹阳书院多次变迁,只有仅存的“丹阳书院”碑文一块和昔日的紫薇、石榴二树,见证着枝城镇的墨香浓浓,古韵悠悠,传承着书院的文脉和学脉。枝城古城墙则因年深日久,目前仅残存西门和东门遗址,屹立在一条老街的两头,守护着古镇。城墙临江而建,是明洪武22年所筑土城的一部分,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仍可见笔力遒劲的“大东门”三个字。在长江水患频仍的年代,城墙即是堤坝、城门就是闸口,现清晰可见的城墙上两道深深的闸槽和城墙上斑驳的痕迹,不仅见证了古人修墙防洪,修闸护民的智慧,而且也见证了古城墙对枝城古镇的默默守护。

枝城镇建筑形制独特,南北兼容。枝城镇地处鱼米之乡,又位于长江航运的主要干线,因此,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建筑文化南北相融,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又兼具南方建筑的精致,形成鄂西地区独有的明清建筑群。目前,古镇保存形态完整、传统风貌连续的古街道有解放路、复兴街、大同路、临江路、高家巷等,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街道部分为青石板路,历史建筑完好程度达85%。保存完好的民宅、民院现有20余处。解放路古称福星街,是小镇上历史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一条老街。老街形成于宋代,东起桥河码头,西至福星山,至今还保持着当时“沿河成街、临水建房”的格局。老街上古迹遍布,青砖灰瓦、天井院、封火墙随处可见;石雕石刻栩栩如生,古色古香。民居多为青砖黑瓦,皆为穿架梁柱结构,高宅深院、飞檐翘角,一直从桥河延伸到大东门外。有的院中设有“天井”,青石板铺地,柱枋照面油漆彩绘,门窗板壁精雕细刻;有的房屋门楣刻有“福”字;有的房屋屋脊用桐油石灰拌碎瓷塑“二龙抢宝”“龙凤呈祥”图形。枝城古街民居体现了明清年间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用料谨慎,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及明清民居建筑结构,提供了最丰富、最直观的实物资料。除本地传统民居外,过街楼、吊脚楼、戏楼、祠堂分布其间,川、楚、皖、赣各地商帮会馆、商店也各具特色。

枝城镇港埠众多,渔家文化丰富。历史上,枝城是江汉平原进入鄂西鹤峰、五峰等地的起点,是茶叶等山货向外运输的中转站,建有白水古渡、枝城老码头、桥河码头等码头渡口。其中,枝城码头是明清时期货物外运的重要码头,桥河码头又称沙陀码头,旧称“小汉口”。明朝何勖《山市夕阳》咏沙陀曰:“纵横市肆绕山坡,车马红尘逼眼过。试看古杨残照里,洛阳好景不须多。”白水古渡则距今已有2000多年,其悠久历史承载了无数商贾经贸往来和两岸渔民辛勤劳作的印记。公元732年仲春,诗人杜甫出三峡游历于此,观白水与长江浑水相融,如白云起伏,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的著名诗句。新中国成立之初,白水港人主要以捕鱼为生,兼作滩田。有民谚曰“栽架子屋,绑架子床,大水一来全冲光”“有女不嫁白水港,一年四季爬河坎,有女不嫁打鱼郎,日守孤舟夜守坎”。

枝城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名人王永彬(1792-1869年),人称宜山先生,一生治学甚广,勤于著述,其所著的《围炉夜话》从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自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与明时的《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被称为“处世三大奇书”。教育家张继煦一生致力于教育,曾主办国音传习所,在全国推广国语。1922年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任内力主改革,改四部为八系,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开禁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混合编班;首创招收旁听生制;取消学监和斋务长,重视学生自治会协理校务……其改革首开新风,影响深远,有些举措至今仍被广泛沿用。

枝城镇民风淳朴,民间文化丰富。枝城镇现今仍继承、保存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丹阳小调、宜都梆鼓、民间吹打乐等。全镇现有民间吹打乐队40班、文艺团体3个、民间艺人400多人,并多次在全国及湖北省艺术表演比赛中获奖。其中,最有名的为丹阳小调。2012年,反映枝城渔家生活的抒情歌曲《丹阳渔歌》在“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决赛中摘得银奖,歌曲描述了当地渔民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上生活场景,抒发了年轻男女淳朴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其他有名的丹阳小调还有《四季望郎》《白水古渡》《晒月亮》《想吃石榴等奓口》等。除丹阳小调外,枝城镇还有端午赛龙舟、元宵舞狮、踩高跷等节庆活动以及独特的地方艺术草编、石雕工艺等。这些工艺、民俗不仅活态反映出枝城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民间风情,而且也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并不断传承、发扬。

2003年,枝城镇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文明乡镇”。20081218日,枝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丰厚的历史遗存,日益成为枝城镇发展的亮点和名片,为人称颂、传扬。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