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龙 灯
2020年第1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汪兰娇 图/本刊资料

乡村的正月,锣鼓花炮响闹喧天,各村各户都在迎接龙灯。从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五,每天玩龙灯,大人乐呵呵,孩子天天过大节,节日的天空显得格外灿烂。

溯源神州玩龙灯的历史,可谓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相传二千多年前,有一位楚国高士,名叫鬼谷子,擅长捭阖之术。东海龙王嫉妒他的才学,想给他点颜色看看,便化身为一位白衣秀士,让他推算近日降雨的时间点数。鬼谷子慧眼识出是东海龙王,不动声色道:“依在下掐算,近日下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龙王意欲不中鬼谷子所算,当即呼风唤雨,城内下四十八点,城外下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下雨多,淹死了百姓;城外下雨少,干死了禾苗。龙王因此违犯了天规,被玉帝贬至凡间。龙王为了立功赎罪,每年春节期间,逐户登门,向天下黎民请罪,并允诺确保风调雨顺,龙由此成为祥瑞的化身。后来,劳动人民就创造了龙灯,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玩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玩龙灯的活动。

全国各地龙灯的种类很多,各具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一般而言,制龙得从腊八节开始,10天左右做好。三年为一届,三年后必须销毁,重新再制新龙。竹子是用上好的生长多年节长无虫且韧性极好的荆竹。躯体内能燃烛的称亮龙,不燃烛的称布龙或纱龙,还有用荷花、蝴蝶图案扎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稻草扎成的草把龙。每段板座上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的骨架。

龙头用木板为底座,用两块木板钉成T形,三端各凿圆孔,以可串木棒连接。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制成龙头的骨骼,外面糊上彩纸,彩纸上贴满用金箔纸制成圆锥状的“鼓钉泡”,用两只彩灯泡做龙眼,用上色的上等丝麻做龙须,用鲜红彩纸做龙舌,把龙头装扮得目光炯炯、须髯飘飘、威风八面。龙头两边坠有花瓶球和鸡毛圆球,龙口内含龙珠,龙顶插有月亮、方天画戟、令旗、帅旗、威风旗。龙冠覆以各色四季鲜花。龙眉饰以凤凰剪纸图案,凤凰由花鸟图构成,按不同颜色的龙配不同的花鸟图。龙尾是扁的,像鲤鱼的尾鳍,还有许多刺。龙头、龙尾都有许多彩色纸片做成的鳞甲。龙身由若干铁丝、竹条扎成圆筒状,用木板作底座,两端凿圆孔,以龙棒串孔连接,节节相连,节数多则上百节,少则十多节,安上灯泡或蜡烛,外面覆罩透光效果较好的白布,里面点亮灯泡或蜡烛,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舞动起来银光闪烁,煞是好看。

中原一带的习俗,初一开始请龙神,挨家挨户到同宗族和相邻村拜年,初三结束。舞龙队大都是青壮年,也有技术高的中老年,一般都是本村人,外出打工回家的占多数。他们都是自发报名,义务免费的。大家争先恐后参加舞龙也想沾点龙的喜气。现在,不少乡镇出现清一色90后的舞龙队,传统年文化传承向年轻人倾斜,气象一新。

舞龙灯时,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如入海破浪,蜿蜒腾挪,忽而盘踞,如潜入九渊,气象庄严,忽而低头寻觅,嬉戏玩耍,翻、滚、盘、钻,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轻捷矫健,让人眼花缭乱。或者由两条龙一起表演二龙戏珠,扛龙头者单膝着地,做抢夺龙珠之势开始左右摇转,后面的龙躯也随之翻涌舞动,一时双龙互舞,时而扭在一起,时而相互嬉戏,时而如波浪一般连绵起伏,忽上忽下忽高忽低,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高超的表演技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热烈而祥和的喜庆气氛笼罩了所有人的脸。

龙灯玩到正月十五日结束,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烧龙日。烧龙,是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烧龙时,把龙放在地上,众人把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去,待龙燃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龙灯从某种程度说,是当年农村祥和、丰收气象的再现。五谷丰登,才有百节大龙。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乡村龙灯逐渐回归,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希望我们能永远留住龙灯,留住曾经渐渐远去的传统年味儿。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