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眷眷深情藏沃土 ——记全国人大代表张文喜
2019年第7期 —— 代表天地 作者:文/王远照 曾正旺 图/允桐 照旺

    张文喜,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洲区自建县以来首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武汉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农民代表。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鸣惊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农家步入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个中有着怎样的成功密码和幕后的故事?带着探秘解码的心理,暮春时节,笔者一行专门拜访了张文喜。

 

寻常出身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初见张文喜,给人感觉淳厚朴实、踏实可靠,接人待物落落大方,热情中充满活力,散发出满满的正能量。身材不是很高大,精干敦实,小平头饱满充满活力;一身随意的着装,简朴得体,不至于让人产生距离感;面含笑意,绝非那种虚假的应酬,让人倍感自然亲切。谈吐间全然没有虚妄言辞,也没有高谈阔论,理性、知性而又不失礼性,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他不嗜烟酒,不事牌局,全然没有一些农村干部身上的那股“野”味儿。

    “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早期的成长道路,一般听从于父母安排和受时代的影响,但人生追求和境界却取决于自身。”张文喜说。

  张文喜的办公室简朴清新、亲切自然,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书香。小小的办公室一侧,一主一辅两张办公桌围成曲尺形,隔出了一方狭小的个人空间。办公桌上除了一台电脑,就是一列摆放整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办公桌正对面,是一组接待来访者的曲木椅;背后的墙壁悬挂着一排印制的工作章程、制度牌匾。办公桌后方的墙壁醒目地挂着一顶半旧的草帽,平时走村串户、下地劳动必不可少。

    1972年,张文喜出生在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一个普通的世代农民家庭,成长在农村。中学毕业后,张文喜分配到当时的原新洲县粮食局新集粮管所,1999年单位改制,粮管所被撤销,张文喜随之下岗了。这次失业给了他无情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返乡务农,外出务工,学做生意……丰富了人生阅历,也锻造了人生品质。终于,凭着突出的工作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诚信务实的人品、锲而不舍的努力,张文喜终被武汉市南洋建设集团公司招聘为工程部主管,随后担任经理。相较于从前粮食部门的“铁饭碗”,张文喜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他甩开膀子干,这一干就是10年,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情系桑梓根植故土无怨无悔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是要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张文喜说。

    20117月,经过反复权衡,事业已小有成就的张文喜义无反顾回到生养他的故乡陈玉村,回报乡亲,一起奋斗奔小康。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张文喜如愿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新岗位新征程,张文喜常怀进取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让陈玉村走上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着手,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强基固本,抓党建,促发展。立章建制,规范村务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和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引进业主投资,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兴办企业,发展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注重“家风、乡风、民风”建设,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村创建等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日常工作中,张文喜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他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新洲区委党校“一村一大学生”培训班学习课程,及时吸收外界信息和捕捉发展机遇。既有村级宏观发展规划和思想,又有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埋头苦干,率先垂范,时常一头汗水两脚泥,不叫苦叫累。努力“干大事”,更注重身边的“小事”,关注和关心民生,多方筹资创造条件建设了村级农家书屋和“陈玉村养老互助照料中心”,创办村级农村留守儿童假期托管班和“夏令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务实重行,全村党员干部信服他,人民群众拥护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几年间,陈玉村经济大发展了,村容村貌脱胎换骨,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党支部被评为新洲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多年被上级表彰为“红旗单位”,个人也获得新洲区“人民满意支部书记”等多项荣誉,多次参加市、区、街各级组织的经验交流和座谈会。一时间,陈玉村和张文喜声名远播。

 

建言献策履职尽责不负重托

    “当选全国人民代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把基层群众最强烈的呼声带到全国人大会议上。”张文喜说。

    20183月,刚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不久的张文喜,带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嘱托赴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走进人民大会堂,神圣的殿堂、庄严的气氛震撼了他,责任感、使命感激励着他。

“近几年,农村家庭收入大大增加,拥有小轿车数量猛增,早期修建的乡村道路过窄,已不能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在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张文喜时刻心系农民、农业、农村,积极传递农村最基层的声音。他提出“加大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加快乡村道路改造升级,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注重生态治理”“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促进乡村振兴”等建议,真实传递了老百姓的心声得到了大会的采纳,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全国人大会议,身处其中,心潮澎湃,感触多多。作为一名农民人大代表,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将激励自己回到工作岗位,以百倍的努力奋力谱写新时代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光辉篇章。”张文喜说。

    出席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张文喜学习和掌握到了国家一些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到国家大的发展形势和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让他近距离接触到与会先进人物、社会精英,他们的突出贡献和奋斗事迹感染着他、教育着他、激励着他。回到家乡后,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精准实施陈玉村脱贫致富之策。

    “让农村美起来,让土地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这,是张文喜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座右铭。

    面对陈玉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现实,张文喜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央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陈玉村“一主两翼”发展模式和构想。即:以建设万亩优质油茶基地为主导产业,以发展田园观光农业和打造鄂东民俗风情村为两翼,致力于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同时,彰显自然地理风貌,营造特色田园风光,渲染老区民俗风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国家投入第一批引导资金3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数百万元,兴建文化休闲广场2处,集并村庄2个,整体维修、改造、立面装修村庄2个,大力维修、改造、兴建乡村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无公害化卫生厕所。引进“田野风农业开发公司”、“丰达米业”等涉农企业,成功与周围村庄联合开发建设“万亩油茶产业基地”,并争取到国家上千万资金投入,启动建设现代化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要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各级党组织培养,感恩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唯有埋头苦干,奋力拼搏,才能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张文喜充满深情地说。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