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楚国漆画《迎宾出行图》
2019年第1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图/周子淇

    漆器是中华文化中的典型器物。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中国的制漆业迅速发展。楚国的漆器因种类繁多、工艺精湛、用途广泛、装饰精美,在中国漆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达到了中国漆器的第一个高峰。

    1987年元月,在湖北荆门市包山二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战国中晚期的漆奁,这件漆奁上绘制了精美的漆画图案,是楚国漆器装饰艺术的重要作品,主要表现了出行与迎宾,因此被命名为《迎宾出行图》。

    漆画是指附着于漆器上的装饰性绘画,楚人根据不同漆器的形状,在漆棺、漆衣箱、漆奁、漆盒、漆乐器上描绘,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宗教巫术、狩猎宴飨、车马出行、天文天象等,反映了楚国的时代风貌。

    楚国的漆画装饰图案以别具一格著称。漆画的制作大致是“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就是指在漆器的表面刷上防潮、防腐、耐酸、耐碱、耐热的黑褐色漆,漆器的里面刷上红色,在黑红之外再敷陈五彩颜色,达到惊艳的视觉效果。

    此外,楚国工匠还运用彩绘和镶嵌等制造手法,在黑漆上彩绘朱、黄、金、银、褐、绿、蓝、白等各种颜色,描画各类图案。彩绘的技法主要有线描、平涂、堆漆和渲染几种。另外楚国工匠还会在漆器上进行针刻,用锥状金属工具在漆器表面刻出云纹或山纹,纹饰的间隙处装饰有鸟兽和人物的形象。楚国画工为了追求漆器的精美,还会用金属(金银铜)或玉、骨、角、玛瑙等其他物质镶嵌在漆器表面。成语“买椟还珠”中,楚人的珍珠没有引起郑人的注意,倒是楚人用名贵楠木制作、用桂和椒熏制、用珠玉镶嵌、用羽毛衬托的珍珠盒让郑人买了下来。这生动地说明了楚人的漆器盒比宝珠更令人心动不已。

    包山二号楚墓漆奁就是楚国漆画的精品。这件漆奁直径约28厘米,通高约11厘米,胎厚0.3厘米,漆奁是流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古代生活用具,它外形为筒状,由盖和器身两部分套合组成,盖面的中部微微凸起,主要用来放置铜镜、木梳和木篦等梳妆用品。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漆奁,里面放置有方形铜镜、圆形铜镜、搽粉饰、骨笄、木版饰和蛤蜊壳等物品。

    包山二号楚墓漆奁上的《迎宾出行图》漆画反映了楚国漆画制作的水平。楚国的画工们运用了平涂色块、点描线勾、敷色等手法表现。盖顶面用红色的漆画了圆圈纹,楚国画工用深红、橘红、土黄和青色在中间的圆圈里绘制了对称的龙凤图案,每组图案间用蝶形纹饰间隔区分。器身外壁上层绘有精美的画作,下层绘有精美的纹饰。

    《迎宾出行图》通长87.4厘米,宽5.2厘米。用橘红色、土黄色、棕褐色和青色绘制了26个人物、4辆车、10匹马、5棵树、1头猪、2条狗和9只大雁。围绕漆奁外壁的画面用柳树分开,形成了不同的五幅情节连续的画面,分别展现了楚国贵族出行、出迎的不同场景。

    如果细细品味这些作品,五个部分的画面既相对独立,又首尾连贯,富有生活气息。透过这幅《迎宾出行图》,更能直观的感受到楚国的社会生活。《迎宾出行图》的第一幅作品和第二幅作品主要表现楚国贵族乘坐车马出行。第一幅作品从左往右分别画有一位俯下身子、双手作揖,跪拜在地的男子;乘坐马车前行的三名男子;手持竹木武器的侍者;奔跑的侍卫等。第二幅作品与第一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三名男子乘坐一车三马的场景,在画面的右上方,还添加了飞翔的大雁。马车上的三位人物通过不同的动作表明身份:一位拉着缰绳,一位陪侍,一位平视前方。第三幅作品情节简单,用简洁的线条表现了腾跃的狗和猪。第四幅和第五幅作品展现了楚国迎宾的盛况:站立的侍卫、停驻的马车、迎宾的主人、抵达的贵宾。因此《迎宾出行图》也被后世称为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漆画是当时历史的客观反映,《迎宾出行图》保存完好、画面完整,被看作是先秦中国传统绘画模式的样板。虽然画面上人物众多,但他们或跑、或立、或拜、或扬鞭催马,分布得当、各不相同。楚国画工主要通过衣着、神态、举止、行为来说明人物的不同身份,可见画匠们的构思精巧。

    《迎宾出行图》表现了楚国贵族生活的风情,清新隽永、生活气息浓郁,给人循环往复的观赏效果,既是一组珍贵的写实绘画,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风格的重要材料。楚国画工通过简练的人物侧面和背面表现人物,生动的再现了贵族的轩昂、侍者的恭谨和御者的专注。画工们准确生动地勾勒出摇曳的柳枝,奔跑的猪和狗,飞翔的大雁,勾勒和渲染了贵族生活的闲适与恬淡,堪称中国先秦漆画中的艺术珍品,对研究楚国礼仪、社会风俗具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