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晚清湖北植物的全球扩散
2018年第7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路彩霞

荆楚由于土壤、气候条件优越,乡土植物有5000余种之多,尤其是鄂西北山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天然孕育了一些特有植物。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湖北门户被列强打开后,欧美来华的植物学家、传教士和商人等盯上了荆楚丰富的植物资源,植物猎人纷至沓来。

据中科院编《中国植物志》、闵宗殿等编《中国农业通史》明清卷、罗桂环著《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等介绍,1861年汉口甫一开埠,一些英国军人就乘船从汉口到宜宾,沿途采集了20多种植物,是最早在长江流域汉口以西段采集植物标本的人。1868年,法国传教士谭卫道沿江在湖北汉口、宜昌、沙市采集动物标本的同时,细致了解了当地栽培乌桕、柑橘、珙桐的情况。1869年,英国领事官布洛克曾在汉口、荆襄采集植物标本。1881年,法国传教士赖神甫在湖北、四川等地为巴黎自然博物馆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18851889年间,在宜昌担任海关医生的英国人韩尔礼在宜昌、长阳、巴东、建始、五峰等地采集了包括茶菱在内的25个新属约500种标本,全部送到了英国园艺中心丘园。1893年,俄国商人波波夫从湖北带走大量茶籽茶苗和茶工。1900年英国园林学家威尔逊在湖北、四川等地采集植物标本,其中有湖北的猕猴桃种子。1903年,新西兰教师伊莎贝尔在宜昌探亲回国时,带走了宜昌猕猴桃种子。19059月,美国农业部外国植物引种处派梅耶来华,十余年间先后在两湖等地收集各种作物,并送回包括粮食、果树、饲料和观赏植物约2500种。湖北乡土植物在植物猎人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的引进后,开始全球范围的扩散,植物全球化加速。

晚清时期,由湖北走向世界的植物主要有珙桐、七子花、猕猴桃、茶叶等。这些植物适应并影响着异乡,也让世界更了解和向往湖北。

美丽珙桐:从野生树木到观赏植物。珙桐,西方称之为中国鸽子树、手帕树。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珙桐的是法国传教士谭卫道,但将珙桐种子送到欧洲的,是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1899年,受维奇植物引种公司派遣,威尔逊来华采集珙桐种子,在辗转中国多地之后,威尔逊最终在宜昌山中找到了光叶珙桐,采集了13000多枚种子寄回英国,“我认为珙桐是北温带最有趣最漂亮的……花朵和苞片垂挂在那些长长的花茎上,微风吹拂时,它们就像是在树上曼舞的大蝴蝶。”宜昌珙桐自此引入英国,并最终发展成欧美各国普遍栽种的著名观赏树种。

七子花和小勾儿茶:新属植物的发现。1907年,威尔逊在鄂西兴山县考察过程时,发现了七子花、小勾儿茶等前所未见的植物新属,并将标本送回英国。1916年,植物学家奥尔福将威尔逊的七子花标本命名为七子花属。小勾儿茶是我国特有小勾儿茶属鼠李科植物,由于分布狭窄,自然繁殖能力差,在威尔逊采集的一百余年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才在五峰深山茂林中再次发现其天然植株。

威尔逊在中国采集植物长达11年,而在湖北、四川交界区的大量发现,让威尔逊成为“打开了中国西部花园的人”。整个20世纪上半叶,湖北、四川等地因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成为了英国考察者的重点关注地区。

 宜昌羊桃:移植欧洲的奇异果。宜昌羊桃即野生猕猴桃,是世界猕猴桃之祖。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其形状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此名”。几千年来猕猴桃在中国仅作为庭院观赏植物或野果存在,最早培育选种成为水果的,是晚清时期湖北宜昌的羊桃。根据《中国农业通史》记载,19005月,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从宜昌西南部采集了大量羊桃标本,并将其介绍给在宜昌的西方领事、海关人员以及商人、传教士。随后羊桃种子被引入英国,成为英国庭院观赏植物,时称“宜昌枣栗”。

 1903年,新西兰旺格鲁伊女子学院的院长伊莎贝尔,来到湖北宜昌探望其在教会任职的妹妹。1904年伊莎贝尔回国时将宜昌羊桃种子带回新西兰,辗转由当地农场主亚历山大·阿里森培育出三棵植株,1910年时顺利挂果。这是中国之外首次培育出作为水果食用的猕猴桃。经不断选种优化,1924年源自湖北的猕猴桃种子被新西兰培育成海沃德品种,西方人称之为Yichang go oseberry1962年时被美国引进,并因其外形颇似新西兰国鸟kivi,便称之为Kivifruit,音译即奇异果。

植物黄金:影响外贸格局的茶树。中国是茶叶故乡,在近代茶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湖北因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茶资源丰富,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中国最早的红茶产地和近代最大的青砖茶输出地。1840年英国园艺学家福琼盗种的中国南方茶种在英属印度等地大规模种植,挤占了中国红茶市场。直到湖北羊楼洞青砖茶异军突起,畅销俄罗斯,中国茶叶外销颓势才得以扭转。

不过,为降低茶叶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俄国商人除在汉口开办顺丰、阜昌、新泰等砖茶厂,还设法向本土移植湖北茶树,传播制茶技术。1888年,俄国人波波夫来中国学习茶叶种植和生产技术,1893年,波波夫回国时带回数万公斤茶籽和数千株茶苗,以及汉口刘氏茶坊刘峻周等10名茶工。经过在高加索、巴统等黑海地区3年试种,波波夫的茶树达到80公顷,茶叶加工厂在俄罗斯本土创建。1897年,受波波夫委托,刘峻周回国又挑选了一批优良茶籽和多名技工人员,在离巴统14公里的恰克瓦试种新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茶树品种,茶树的种植面积也扩充到150公顷,并建起第二座茶厂。波波夫、刘峻周开启了俄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种茶史。但自种成功后,俄罗斯摆脱了对中国茶的依赖,影响了湖北砖茶的出口。

《本草纲目》:药用植物走向世界的载体。《本草纲目》是明代湖北蕲春人李时珍集中国中医药大成之作。清中后期,西方对中药植物的认知,经由这一名著引介。1735年,法国牧师杜赫德根据在华传教士书信编纂了《中国概要》,该书是西方认识中国的重要书籍,其中有关医药植物部分内容多译自《本草纲目》。1775年,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中国真菌蘑菰蕈》一文,是为西方对中国菌类的首次介绍,所引用图片转引自《本草纲目》。另外,在东亚,1875年,《本草纲目》金陵本被来华日人呈送给明治天皇,成为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传教士医生也是中药植物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晚清时期在汉口的英籍医师施维善,对中医药兴趣浓厚,常与有经验的中医一起开中药方为患者治病。回国后,施维善还撰写了很多关于中医药的书籍和文章。

晚清时期,湖北植物通过被动和主动扩散,流布欧洲,促进了世界植物种类多样化,丰富了西方对中国植物的认识,促进了世界近代植物学、生物学的发展,但传教士、植物学家、商人等对中国植物资源的考察和采集,是依托近代不平等条约,出于政治、商业以及学术目的进行的,带有掠夺、盗取色彩。当时国人对物种的认识相对匮乏,植物猎人的行为警醒了国人保护国家生物资源意识,也启迪着今天的我们要保护自然,保存物种。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