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穷山沟脱贫蝶变 ——记恩施自治州人大代表王祖华
2017年第12期 —— 代表天地 作者:◆文/涂启亮 付瑞勇

“我是土生土长的野花坪人,和家乡人民一起吃苦长大,这里就是我的根,我要改变乡亲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这句朴素的话语,是恩施自治州人大代表、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村村支书王祖华的独白。

  山沟中有了洋房别墅、民居成了“旅馆”、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一个穷沟沟变身成脱贫“No.1”。“王书记是个好书记!是他让我们翻了身。”金秋时节,笔者来到野花坪村探访这位全县脱贫攻坚“三十佳支部书记”之一的王祖华,解读王祖华用公心和恒心执导穷山沟蝶变的“脱贫剧本”。

 

一个不忘根的游子

  魁梧身材、八字须、谈吐大方,这是王祖华给人的第一印象。“瞧!对面半山腰就是我小时候的家,出行全靠一条崖壁上小路。”顺着王祖华手指的方向,一层层云雾在山峰和沟谷间缭绕,“艰险”“偏僻”“凋敝”等字眼在心中定格。

“那个时候,家里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条板凳,真切体会到了‘家徒四壁’的含义。”在穷窝中摸爬滚打,王祖华从骨子里立下了改变贫穷的誓言。从部队转业后,王祖华走南闯北,跑运输、进企业、种苗木、开公司,他坚信“爱拼才会赢”。

在商海风雨中闯荡了几年,王祖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身价也来了一个大逆转,小日子有滋有味。可在老家,乡亲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下,连肚子都糊不饱,这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我一个人吃饱了,乡亲们都饿着在,于心何忍呢!”王祖华暗暗告诉自己,是时候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了。

  拿出3.4万元积蓄,村民苦战3个月修通了一条3公里的公路;个人垫资26.5万元,历时8个月凿通了贯穿悬崖的7公里“洋桥”公路;自掏腰包4万元,为贫困家庭谭栋亏修建一栋两层楼房……“我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王祖华心里,乡亲们的事儿就是自家的事儿,乡亲们的心也紧紧跟他贴在了一起。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民心好比公正的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本质。“祖华,你当我们村的脱贫带头人,跟你有奔头。”20089月,村民们一致选举王祖华为村支书,他也是全镇最年轻的村官。“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努力和付出,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虽不到30岁,但他深信他的肩膀可以撑起乡亲们的期望。

 

一个改姓为“公”的村官

  在村子里,除了乡亲们称呼的“王书记”外,王祖华还有一个“倒贴书记”外号。私人贴钱贴物修路、建房和发展产业,每年将自己的村干部工资分给村里的其他干部,王祖华被家人嘲讽改了姓,由“王”变成了“公”。而他从不解释,仍“一意孤行”。

2014年,一场精准扶贫政策春风席卷八百里巴东,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也在野花坪村启动。乐业要先安居,乡亲们住上了好房子,才会有好日子可言。王祖华组织村支两委、村民代表集体探讨和分析,最终决定在该村一个地名为“野花谷”的地方,集中安置89家贫困户,让乡亲们挪出祖祖辈辈栖身的穷窝。

“每户只需交6万,就可以住上两层小洋房。”今年84岁老人李天秀离开了住了30余年的老土屋,搬进了做梦也没想到的新洋房。为节省资金和减轻乡亲们的负担,王祖华无偿捐出地基,还当起了工程建设“监理”和“设计师”。历经一年时间建设,80栋格调清新的小洋房与柏油路、小溪、田园构成一幅唯美的峡谷山村新画卷。

住上了好房子,还要鼓起钱袋子,穷怕了的乡亲们才会彻彻底底拔掉穷根。有山、有水、有风景,王祖华瞄上了野花谷这座“天然氧吧”,把安置点打造成都市人的“避暑驿站”。“野花谷要突出野花主题,也要体现山、水、景、人的有机统一,让人在这里找到原始的山水滋味。”在设计图上,王祖华一笔笔圈点、琢磨,别出心裁让野花谷景点横空出世。

“国华啊,明年‘五一’野花谷景点开门迎客了,你们一家子到时可以做导游、搞管理,还可以做保洁,坐在家门口轻松赚钱呢。”坐在火炉旁,王祖华和陈国华一家人论起了发财致富“旅游经”。和陈国华一样,安置点贫困户都把二楼装修成客房,每栋小洋房成了一个“微旅馆”。

9年时间,新修公路70多公里、硬化主干道12公里、54户村民全部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150户村民用上了沼气……2016年,野花坪村整村脱贫销号。“眼看穷山沟变样了,乡亲们笑了,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在野花坪村民心目中,王祖华就是一个姓“公”的村支书,乡亲们把他当成自家人。

 

一个不“称职”的爸爸

“老王不简单啊,是一个硬汉子,他身上承压的东西太多了,很敬佩他。”927日,在野花谷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工地,笔者见到了施工负责人薛林,提到村支书王祖华,他就来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眼睛里布满血丝、面色焦黄无光,很难想象迎面走来的就是王祖华。就在前一天傍晚,王祖华驱车赶到县城递交扶贫工作材料,凌晨匆匆赶回,压力和疲劳让他透支身体。

不拿一分工资,还倒贴钱,家里家外全靠妻子一人打理,王祖华被家人冠上“不称职”这个名号。“我的小女儿聪明可爱,生病了我却没时间陪伴在她身边,心里十分内疚。”夜深人静时,王祖华点上一支烟,打开妻子微信,看着妻子发来的女儿躺在病床上吃饭、玩闹的视频,每天能隔着屏幕看看女儿,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奢侈。

  一边是精准脱贫的号角频催,一边是父老乡亲脱贫的热切眼神。小女儿身患肾母细胞瘤,在武汉住院3年,都由妻子一人照顾治疗,大女儿则寄养在亲人家中,王祖华几乎每天都在县城、绿葱坡集镇和野花坪村“三点一线”来回跑,为的是让野花谷真正成为乡亲们奔小康的“旅游硅谷”。

“小女儿住院3年,我每年看她都不到3次,还是趁开会或出差的空档时间去的。”说到这里,王祖华眼角有些湿润。“野花坪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是我一生牵挂的地方。”王祖华誓言将继续用公心、恒心和责任心执导穷山沟的脱贫蝶变。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