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湖北实践
2017年第12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楚仁宣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湖北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决淘汰钢铁落后产能,严打地条钢,积极稳妥去杠杆,减税清费降成本,精准扶贫补短板……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持久战,在荆楚大地打响。二年来,改革部署密集有序,各地各部门深化落实。“去得有力、降得实惠、补得关键”,积极成效逐步显现。

“湖北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导向,充分展现了实干精神。目前湖北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拓展新领域、焕发新动能、构造新竞争力,把湖北经济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说。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大创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今年春节刚过,省委第一个会议的主题就是对这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省十一次党代会、年初的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也就此进行了系统谋划。24日,我省召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纪律作风建设视频动员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严的纪律和实的作风深化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225日,省委中心组(扩大)今年第一次集中学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东琪作题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辅导报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按照全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员会要求,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46日,省长王晓东在省发改委、省经信委专题调研督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改革大潮涌,荆楚气象新。5月下旬,中共中央联络部在京举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湖北宣介会,向世界展示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思想,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实践和成效。这是党中央对湖北的重视鼓励与关怀支持,也是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的鞭策和动力。

 

上下同心坚决打好攻坚战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初,我省97家上市公司中76家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业绩增长公司占比逐年提升,表明我省上市公司供给侧改革效果初显。97家公司中有88家盈利,盈利大户集中在大型企业,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的有37家公司,其中东湖高新实现净利润7.34亿元,增长2158.8%。我省上市公司整体行业结构“偏重”,因周期性行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业绩几经沉浮。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一些传统上市公司或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产品升级,或转型多元化发展,业绩骤然回暖。这,只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主动作为,供给更优的服务效率和水平。简政放权,各地各部门大刀阔斧。宜昌市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推进困难企业解困重组、市级权责清单编制、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规范政府债务管理、“营改增”试点等改革创新工作。襄阳高新区实行审批“零障碍”、办理“零收费”、服务“零距离”的“三零”机制,探索出“中介超市”模式,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去库存涌现智慧火花,宜昌市大力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积极引导老城区棚改市民到新区买房。襄阳市委托市房地产业协会建设“襄阳市棚改房超市”,棚改居民持相关证件可享受额外3%优惠。降低成本不遗余力,荆州市企业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总成本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潜江市专门成立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开通“潜江8718”企业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淘汰落后积极作为,黄冈市雷厉风行,组织开展全面取缔“地条钢”专项督查,5家“地条钢”生产企业全部按“四个彻底”的要求整治到位。

  创新主线牵引改革突破前行。创新,是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全省各地主动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培育适应新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功能、新应用、新服务、新体验,有效扩大新型产品和服务供给,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涌现出卷皮、斗鱼、盛天网络、宁美国度等一批互联网代表企业。全省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技术合同交易额、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电子商务交易额均保持中部首位。

“补”出发展动力。补短板,各地因地制宜,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们住上新房子,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崇阳坚持把最好的地腾出来安置最穷的人,让贫困户一步实现几代人奢望的搬迁脱贫梦想。保康将产业发展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做到搬迁安置一户,配套一个产业项目。宜都红花套镇荣获全国37个特色镇中唯一的“康养小镇”,建设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的全国绿色康养产业清江示范带和国家级康养产业试验区,大步奔向“绿富美”。武汉市在今年汛期前将14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排涝能力整体提升50%

 

点燃企业参与激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微观活则全局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的是体制、调的是结构、变的是企业。一路走来,企业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通过技术改造、内部挖潜,汇聚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一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攻坚战,在荆楚企业中打响。

坚定不移地“去”。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是五大任务之首。产能过剩行业壮士断腕,改革求存。“瘦身健体”,方能提质增效。去产能,任务较好完成,湖北得到国家去产能第三抽查组点赞。武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长子”。近年来,钢铁行业遭遇寒冬,增长乏力。去年宝钢和武钢正式合并重组,年产钢规模在全球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然而,钢铁巨人必须挤掉累赘的“脂肪”,增加强健的“肌肉”,才能健康发展。“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徐徐拉开,采取对标找差距、技术攻关、设备改造、节能降耗等降成本举措。武钢去产能442万吨,宝钢去产能555万吨……以主动承受当前改革的阵痛,换取未来长痛的消除,该退出的退出,该重组的重组。我省力争到2020年,“僵尸企业”基本退出,企业市场化退出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目前,省属国资“僵尸企业”几乎全部退出。

审时度势地“变”。新常态下,传统产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之困。从纺织到钢铁、从化肥到水泥,传统制造业曾经拥有的政策、资源等优势在逐渐削弱。 对现有企业注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以“变”应万变。触网做电商,让位于荆州腹地的红叶针织远离企业生死线,逆袭细分市场第一;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特,一个特字引爆创新革命,新冶钢活出精彩;挺进环保,葛洲坝绿色转型,跻身国内环保一线。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74.54亿元,较上年增长1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3年翻番,去年底,湖北出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十五条”,35亿真金白银催动老树发新芽。

乘势而上地“创”。引领新常态,动能哪里来?我省应时而为出台“新经济十六条”,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引进培育高端人才,让“四新经济”飞起来。企业乘势而上,自我发力,创新驱动,活力无限。人福医药,一个50多人的研发团队,通过近5年的努力,成功研发出化学1.1类新药PARP抑制剂,首创全球肿瘤精准治疗新技术,有望形成数十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以人福医药、华星光电为代表,一家家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不断注入活力因子,插上腾飞翅膀。从钢产量到硅含量,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制造到“智”造,湖北正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新路子。

  全力以赴拓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焦化产品走出国门,拿下印度5000吨中温沥青出口订单;金属资源公司武新制品分厂,将彩色路面砖打造成高端透水产品,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供给侧“改”出农业新动能

  湖北是农业大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传统优势要现代效益,以改革带来的活力耕耘希望的新田野。

  夏秋时节,武汉百年小吃街户部巷,食客摩肩接踵,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小龙虾。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专营小龙虾的饭店总数已经超过肯德基中国门店的3倍,而小龙虾产量占到全国57.4%的湖北,更是借着小小的龙虾,创造了723亿元的产值奇迹。

  走进潜江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山水产公司,可以看到由虾衍生产品多达10余种,印着多国文字的包装袋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高峰时,每年2100多吨虾仁从稻田走向世界,此外,由虾壳提取的甲壳素已经成为出口最稳定的产品之一,每吨售价可达10万元人民币。16年前,潜江创造性尝试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开辟了“虾稻共作,一田双收”的试验田。比邻而居的监利县也不甘示弱,仅去年1年,县财政一口气拿出的奖励资金就有500万元,鼓励农民大胆闯、大胆试。监利县在成为“全国水稻第一县”数十年后,又在今年为自己赢取了一顶新的桂冠——中国小龙虾第一县。对比单纯稻谷的收益,翻了三到四倍。同样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福娃集团,在稻米行业耕耘20多年后,创建了全国最大的虾稻共作基地。小龙虾的出现让传统水稻的种植、增收、流通模式又一次革新。

  从养殖到加工,从餐饮到电商,这条综合产值近千亿元的产业链在荆楚大地不断延伸。“未来坚持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从创新方面进行带动,体现出我的新模式的研发、新产品的开发、产业链的延伸。”潜江市副市长刘冰点出了其中的精髓。

  目前,我省虾稻共作面积连续10年全国第一。一只虾引发的农业改革正在荆楚大地遍地开花,渗透到各行各业:一粒米,背后是两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沙洋按户连片耕种的农村土地改革新范本;一碗茶,背后是欧亚万里茶道百年沉浮后,本土产品国际化的新思路;一壶油,背后是油菜第一大省探索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的新跨越。“农业供给侧改革还有个‘改’字,怎么培养农业新动能,新动能、新动力从哪里来,就是从农业农村的改革来,要全面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的活力。”省农业厅负责人说。

 

人大助力深化供给侧改革

  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支持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充分发挥监督推动作用,上半年组成4个调研组围绕万企万亿技改、民营企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建设、绿色宜居示范乡村建设和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情况等关键问题和重点环节开展了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724日,副省长周先旺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作关于全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较好地回应了省人大常委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调研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时认为,全省上下用科学的方法论引领和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化,着力推进“放管服”等关键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正如报告所指出的一样,目前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够、政策创新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简政放权的系统性不够等问题。

“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人大工作有机融入湖北发展的大局,这是人大工作的创新,点赞!”组成人员一致认为,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取“四个方面”重点领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深入开展调研督导,形成了一批有分量、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力求查找我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落实中的不足,提出意见建议,达到促推工作落实的合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化、如何突破?组成人员纷纷建言献策,拿出“金点子”。有的委员建议,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将容错机制和追责机制同步构建、同步实施、同等力度,并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引导干部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工作中敢作为、善作为。要狠抓政策落实,用“绣花”功夫使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到位。有的委员建议,所有的工程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将目标任务工程化、项目化、标准化。要创新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切实解决“九龙治水”和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委员认为,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82%,全国排名第19位,“这表明企业的升级改造和创新的力度远远不够。”政府要加大工业技改、创新的投入,健全推进技改和创新的工作激励机制,调动市场主体投入技改、创新的积极性,这既关系当年促增长,更关系长远增后劲……

“要强化农业类企业主体地位,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发展庄园经济、农场经济,助推秀美乡村建设。要继续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工业建设,延伸湖北农业优势。”有委员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建议。也有委员认为,湖北作为农业大省,要高度重视高产淡水养殖产生的水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生物工程技术控制水污染的影响。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是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还存在政策创新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傅德辉主持会议时指出。

  为继续推动具体工作落实中体现对省政府中心工作的真支持和真监督,在推动重点工作落实中形成合力。11月初,省人大常委会组成4个督导检查组,组织人大代表对全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行现场视察。

“要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在宜昌督导检查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玲强调。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