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王阳明的“道德自信”
2017年第11期 —— 民主实践 作者: 文/陈鲁民

嘉靖7(1529)1129日,重病多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进入弥留状态。临终之际,他对一直跟随左右的弟子周积以微弱之声说:“我去矣!”周积泪如雨下,问“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毕,遂病逝于南安府舟中,终年57岁。

“此心光明”,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盖棺而论,也是对自己学问建树和道德文章的高度自信,所以,他死而无憾,无须多言。他一生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而且严以律己,光明磊落,不懈追求道德良知。清代散文家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清代文学家王士祯评价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习近平也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无疑,王阳明的武功文绩、崇德向善,完全当得起“此心光明”的自诩。

道德宏论,人人都会讲,关键是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站在道德高地批评他人,也是很多人的轻车熟路,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是道德模范,无可指责。道德自信,既对自己信奉道德的正义性坚信不疑,又是对自己践行道德标准的作为充分肯定。这些标准,王阳明先生都达到了,光明磊落,心地阳光,故而成为千古完人。

也有些人,如曹操,才能极高而德行有亏,其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表明了其极端狭隘自私的心性,他是不会有道德自信的。桓温,野心勃勃,操纵废立,意在篡权帝位,他也知道自己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就干脆把道德遮羞布扔在一边,赤裸裸地宣称“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更是不知道德自信为何物。还有一种人是伪君子,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也与道德自信相去十万八千里。

人生在世,都想干点名堂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未必能做出王阳明那样的学问与功业,却可以效仿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不懈追求,力争做到与人为善,多行好事,心怀坦荡,光明磊落。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做令人不齿的道德败类,更不能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这样,在我们告别这个世界时,回顾平生,问心无愧,道德自信满满,或可也自诩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