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读书在1940
2016年第10期 —— 八面来风 作者:◆ 文/ 董改正 



       在任何一个浏览器上,输入“荷兰屋图书馆”都可以看到这张照片。19401022日,位于伦敦肯辛郡的“荷兰屋图书馆”被德军空袭,几成废墟,三位绅士头戴礼帽,脚踩断梁碎屑,流连其中,静静翻书,神情安闲。

1940年的伦敦,战争并未远走,德军首次使用了最新研制的VIV2导弹,狂轰滥炸持续了76个昼夜,10万座房屋被毁,超过4.3万名市民离世,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伦敦依然是人间地狱。70年后,废墟照片依然昭示出灾难和恐慌,而图书和读书人的淡然,却显示出人的尊严,知识和理性的尊严。书在,读书人在,人类永远不会被自己摧毁。

  读书是安静的。读书在1940年的伦敦街头,安静的翻书声音,掩盖了飞机和导弹的呼啸。安之若素的背后,是文明倔强的灵魂和骄傲的背影,那种从容,是对理性必胜的信念,对非理性的蔑视。人可以被毁灭,又怎会被打败?

  读书是安静的。书是土地,读书人是它的庄稼。文明的力量从来都如植物的生长,虽则葳蕤,却也无声。暴烈的事物不会长远,就像战争,就像暴雨飓风,而无声的生长就如春风,虽然寒冰锁地,草尖依然会拱破冻土,长成繁茂。读书的姿势是安静的,内心坚定,力量恒久,它是人类共同的生长。

  所以他们安静地衣冠楚楚,这是一种不妥协不言败的姿态。战争一定会结束,他们将要在废墟上重建更加灿烂的文明。图书在,图书馆在,人类的文明就可以延续,并继续生长,而不是要退到刀耕火种的远古,从头再来。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界标和永动机。

1940年的读书无独有偶,1938年中国北部沦陷,西南联大建立在昆明城外西北角荒地上。战争的机器毁灭多少生命和梦想,有多少人对民族不再抱有希望,包括骁勇的将军,剽悍的武士,而那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并未泯灭梦想。炮火里的西南联大住有世界知名的学者大师,并培养许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学者。他们在培植未来的种子,战后,移植到废墟上。英国人成功了,中国人也成功了。这是图书的力量,读书的力量,和读书人的力量。

       在暗夜里,文明的光芒和读书人的操守散发出恒久不息的光芒,他们是指向未来的灯塔。对文明的敬仰使世界趋向理性与和谐,照片里昭示的精神永远不朽,那安放着他们灵魂和骄傲的方式,无声地激励着后来的读书人,认同、理解、归属。

  读书是幸福的,那是灵魂的舞蹈,心灵的音乐,希望的阳光,理性的平复,躁动的安抚,在物质世界外,读书给你建立一个精神世界,让生命丰富,灵魂丰盈,那样的强大和幸福,你可以在这张照片里看得到,他们胜利了。

  而读书注定是寂寞的,就像植物的生长,你无法要求它轰轰烈烈,生长都是缓慢的。典籍是基石,每个时代的写作者都要添加时代元素,它才能渐渐生长,这是著书者对读书行为应负的责任,对历史的责任,因为文明记录在书籍里。

  二战结束后,原地建成了荷兰公园歌剧院,图书馆的残余,设计成为剧场的背景,虽然是文化,我总感到有些遗憾。

  忙碌不能作为不读书的借口,读书在1940,在废墟中的荷兰屋图书馆,他们幸福,而我们幸甚。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