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楚国的兵器
2016年第7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李文琪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是,先秦时期,战争与祭祀是攸关国家命运的大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战事频频,国家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军事实力的强弱。楚人素来崇武卫疆,在经历多次战争后,其兵器工业迅猛发展。极盛时,楚国已“带甲百万”,足见其武库的强大。楚国的兵器在中国兵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铜兵器方面,楚人在吸收吴越铸剑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铸造了许多实用且精美的武器。

  楚国的兵器种类多,杀伤力大,在出土文物中有具体体现。按质料分,有铁、青铜、木、竹、皮等制品,其中以青铜出土最多。按功能分,有进攻性武器(包括戈、矛、戟、殳、剑、匕首、弓、弩、镞等)和防御性武器(甲和盾)。

  出土的楚国青铜兵器包括剑、戈、矛、戟、殳、匕首和镞等。青铜剑是楚国兵器中最耀眼的一类。根据样式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柱脊剑。特点是圆首、空茎、窄格,剑脊呈柱脊状,一般形体较短小,多出土于春秋墓。第二种为空茎剑。一般为圆首、圆空茎、窄格、棱脊,一般无从,存世较多。第三种为实茎剑。形制多为圆首、圆空茎、双箍,广格,剑身脊多隆起,大多有从。第四种为扁茎剑。大多数无首,扁棱茎、有格、有从,形体长宽,存世量较少,一般出土于战国晚期墓。

  楚人喜爱佩剑,已发掘的楚墓中,出土有600余把剑。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中《人物御龙帛画》,画面上呈现的是一男子手握长剑,立于龙身上的场景。而楚辞《离骚》中也有描写楚人“长剑危冠”的装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一把青铜剑。该剑埋藏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剑完好如新,剑长55.7厘米,剑身布满蓝色暗纹,还有八个篆体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后经郭沫若、唐兰等古文字学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而这把剑也因为铸造工艺精美、剑锋锐利而名扬天下,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周礼》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春秋时著名的干将、莫邪、湛卢、鱼肠等名剑都是由吴国工匠铸造的。吴、越原是“宝剑之乡”,在楚灭吴越之后,楚人将楚地技艺与吴越铸剑技术融合,推陈出新,将青铜剑的铸作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创制了复合剑。复合剑可看作是楚剑的巅峰之作。这种剑对硬度和韧性均有要求,制作工艺要求高,需要分别浇铸剑脊和剑刃。浇铸剑脊的金属液含锡量小,因而坚韧,不易折断;浇铸剑刃的金属液含锡量大,因而锋利,杀伤力强。两者结合能够满足人们对剑的要求,而剑身也会因两种铜、锡的配比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青铜兵器中,戈出现得较早。戈由戈头、戈柲(即手持的长柄,多为竹、木质,柲前部端捆扎戈头)和戈鐏(戈柲尾端的铜套)组成。戈头一般包括援、内、胡三个部分。“援”是指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内”是指援相反方向伸出柲的部分,“胡”是指由援下面的弧形部分。戈头上有穿(即孔眼),是用来将戈头捆绑在柲上。戈通常用于车战中,战车进攻时,车上的士兵借助车势用戈头攻击车两侧的敌人。楚墓中出土戈的数量仅次于剑,可见戈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士兵主要的武器装备。追求细节的楚人对于兵器的细节也是精益求精的。在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柲,中间是木心,外面用竹条进行稠密的包裹捆扎,这种木竹相结合的柲,即增加了韧性使柲不容易折断,更增加了戈的杀伤力。

  矛是人类文明中使用较早的工具、武器。最原始的矛是将兽角骨刺或加工后的石器固定在木柄的前端。青铜时代,矛头改由青铜制成,并有矛尖和矛刃,杀伤力更大。柲的末端装有称为“墩”的青铜护尾。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楚墓中出土的两个矛柄青铜鐓格外引人注目。这对青铜鐓虽然不大,长11厘米,宽度3厘米,但在精美的纹饰中又增加了错银的工艺,可见楚国兵器制作精良。《周礼》“五兵”中有关于“酋矛”、“夷矛”的记载。《考工记》解释“酋矛”是步兵使用的,柄长二丈。“夷矛”是战车上的士兵使用的,柄长二丈四尺。这种长矛恐怕很难近战,据此推测矛的使用方法应该是排成方阵,层层推进。战国时期,楚国从实战中不断改进兵器,使其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一方面,楚国的矛头趋向细窄,矛头上出现了放血槽,这种改进使矛更容易再次攻击敌人。另一方面,楚国的矛柲杆尾部普遍使用了墩和鐏,作用是防止木柲开裂,方便抵在地面侧立。

  弓箭与弩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远距离攻击武器。据《考工记》记载,一把弓的制作材料有干、角、筋、胶、丝、漆“六材”。春秋时期,弓箭的种类已很多,如用来实际作战的“王弓”和“弧弓”;用来打猎的“夹弓”和“庾弓”;还有用来学习射箭的“唐弓”和“大弓”。与弓配套的箭也有很多种,有带火焰的“枉矢”和“絜矢”;有打猎使用的“杀矢”和“鍭矢”;有行礼使用的“矰矢”和“恒矢”。虽然弓箭是先秦时期各国常用的兵器,但弓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一是培训一个弓箭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二是弓不利于长时间瞄准,因为瞄准时间越长,手臂的力量就越少,稳定性就越差,命中概率越低。因而善射的楚人在弓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弩。据《吴越春秋》记载:“楚琴氏以弓矢不足威天下,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楚国人不仅使用青铜铸造的弩机,而且加以改进、革新发明了连弩。1986年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出土有双矢并射连发弩,这是我国出土最早的一件连弩,比三国时期的诸葛连弩还早了近500年。

  先秦时期,兵车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它对步兵方阵而言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兵车上一般配备三名士兵,中间是驭手,左边是弓箭手,右边是操戈的士兵。楚国的战车不同于中原诸国,是根据楚地多沼泽、多丘陵的地形加以改进,形成上窄下宽的梯状车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战车重心下移,在颠簸不平的路上行驶不易倾覆。楚人还不断改进兵车,一方面增加防御性,另一方面增强进攻性。如河南淮阳马鞍冢中出土了一件不同于常规兵车的带甲兵车,此车车厢外镶有80块青铜方板,包裹着车厢的左右前三面,可以有效地保护车内士兵的安全。而楚国的车軎上还带矛,在外侧固定有锋利的矛头,战车行驶中矛头能够快速转动,高效地刺杀敌人。

楚人尚武,这是楚先民能够在强大诸侯国的夹缝中顽强图存并不断发展的秘诀。而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正是楚人这种尚武精神的具体体现。楚国的兵器与中原大多一致,但也有因地制宜、独特创新的兵器,值得后人回味。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