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楚庄王 的政治智慧
2016年第6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杨理胜 杨习虹 图/本刊资料

  楚庄王熊旅是中国古代的明君,也是楚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国君之一。他的光辉事迹煊赫于当时,流传于后世。楚庄王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与他的政治智慧有着莫大的关系。

                    韬光养晦敛翼待时

  楚庄王继位之时,年纪尚浅,资历尚轻。此时的楚国,以若敖氏为代表的一批权臣贵胄势力庞大,各家族之间明争暗斗,潜流暗涌。由于两位师傅斗克、王子燮在与令尹成嘉、太师潘崇的争斗中事败身死,楚庄王即位之初,就被掌控朝政的权臣们当成余党,贴上了“非我族类”的标签。

  此时的楚庄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在楚国高层波谲云诡的斗争中,他也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看客。庄王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擢升官员,也很难在国政方针上发表见解。他甚至还得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四周耳目众多,稍有逾矩,接踵而来的必将是严厉的打压,说得严重一些,甚至还有性命之虞。

  可以想见,此种局面下,楚庄王唯一能做的就是置身事外,敛息待时。既然楚国朝廷内盘根错节的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梳理,那就先置之不理,让权臣各行其是;既然无法在顷刻间分出忠奸贤愚,那就先冷眼旁观,让各色人等在相互倾轧中尽显本色。在这段蛰伏期当中,庄王不能流露出丝毫图谋远略的苗头,他还得在专注于声色犬马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麻痹当权者的同时去发现志虑忠纯的治国之才,为以后真正执掌楚国政权做准备。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在继位的前三年时间里“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但是三年后突然“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引发了朝野震动。今按,庄王能有此举,一定是利用某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抓住了当权派的把柄,不然决不会如此突然与迅捷。不难想象,楚国在这三年时间里,朝廷派系肯定内耗得筋疲力尽,庄王这时候出手,是坐收渔翁之利了。

擒贼擒王杀一儆百

  据《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楚国与西部的几个小国发生饥荒。为了生存,聚居山林的戎人袭楚之阜山,楚人师陈大林,以备不测。戎人在袭阜山得手后又自东南而下,至于阳丘,侵犯訾枝。在戎人活动的同时,庸人率领群蛮叛楚,麇人也因风造势,率领百濮聚于选地,以图攻楚。楚人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于是在申、息之地屯集重兵,以防不测。

  作为一个卓越的指挥官,楚庄王敏锐发现了各敌对势力的意图。戎人虽深入腹地,但其目的在于抢掠而不在于攻取,况楚人已师陈大林,自可保京畿无忧;麇国离楚国较远,实力并不突出,无法给楚国带来更多困扰,此次起事无关大局;庸国是楚西大国,实力雄厚,此役联合遭受饥荒的戎人、麇人、群蛮、百濮共同兴师,很显然是反楚的领袖。因此,楚庄王在深思熟虑以后抱着“擒贼先擒王”的心态,把矛头对准了庸国。

  战事的进展全如庄王所料,在楚人出师十五天后,百濮就罢兵了。但楚人首战不利。大夫卢戢黎率军与庸人交战,败退而归,大夫子扬被俘。师叔潘认为楚师可以诈败以助庸人之骄,故楚师七战七败。庸人真以为楚人不堪一击,放松了警惕,只派裨、髹、鱼三部蛮卒追击楚人。此时庄王联合秦人,笼络巴人,结盟群蛮,庸人彻底陷入孤立。最后,在外力的配合下,楚师兵分两路,一举剪灭庸国,庄王因此实现了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诺言。

                     两害相权挑取其轻

  灭庸以后,庄王开始成立自己的班底。他任命斗般为令尹,斗椒为司马,蒍贾为工正。这三个人当中,斗般和斗椒属于若敖氏家族,蒍贾为蒍氏一族。

  若敖氏为楚君熊仪后代,长期活跃在楚国政坛,武、文、成、穆诸朝皆为令尹、司马。蒍氏也属于王族,在楚国朝廷族大根深。斗般、斗椒与蒍贾代表的是当时楚国朝廷最大的两股势力,很显然,此时并未完全站稳脚跟的庄王在重拳出击以后采取了怀柔政策,意在求得这两方的支持。

  然而,作为庄王的左膀右臂,斗氏与蒍氏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蒍贾为了得到庄王更多的信任,四处散播流言,结果庄王信以为真,处死了斗般,以斗椒为令尹,蒍贾为司马。公元前605年,蒍贾又向庄王说了一些不利于斗椒的话,斗椒不自安,于是诱杀了蒍贾,同时率领若敖氏的私卒向郢都挺进。

  面对斗椒的挑衅,庄王首先派使者告诉斗椒,愿以三位先王的子孙做人质,保证不杀斗椒,可斗椒执意麾师渡汉。庄王当机立断,调集重兵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一举剪灭若敖氏。

  对楚庄王来说,剪灭若敖氏是一个迟早要做出的决定。作为楚国先前的“战神”,若敖氏集团从楚武王时代开始就为楚国开疆拓土,固本宁邦,然而,随着血缘关系的淡漠以及家族继任者的日益平庸,这个集团给国家的影响本末倒置了,他们的出发点,和想要有所作为的庄王渐行渐远。以蒍氏为代表的新兴势力虽然也是世家大族,也有过飞扬跋扈,但在楚国政坛上他们处处被若敖氏压制,骨子里的觖望很容易激发成为斗志,这种心态无疑和楚庄王的意愿合拍。庄王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把若敖氏打入深渊,甚至不惜除恶务尽连根拔起,无疑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此举也成功向朝廷内外表明,从今往后,一个积极向上的楚国即将出现在世人眼前。

                      止戈为武绥之以德

  公元前606年春天,楚庄王率军开到伊水与洛水之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忐忑不安的周王派能言善辩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楚庄王问王孙满周天子的九鼎轻重大小,言外之意是要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王孙满似答非答地说“在德不在鼎”。庄王大言不惭地说:“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面对咄咄逼人的庄王,王孙满强调“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可以想见,王孙满“在德不在鼎”的说法一定触动了踌躇满志的楚庄王。庄王似乎明白了,一个卓越的统治者不仅需要以威服人,更要以德服人,而所谓的德,是建立在对思想与文化的统治力之上的。王孙满的从容镇静当中,有时间沉淀下来的贵族气质;王孙满娴熟的礼仪和文雅的谈吐当中,也体现了周王朝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楚国暂缺但又是“德”所赋予的。“问鼎中原”后,庄王贯彻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楚国朝廷的经略随着庄王思想的改变而“郁郁乎文哉”了。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攻破陈国,杀掉有弑君之罪的夏征舒,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诤言,不设陈县而复立陈国。《史记·陈杞世家》载孔子论楚庄王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公元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师败退。楚军骁将潘党主张筑几个“京观”,把敌军尸体堆成小山模样,以炫耀战功。庄王认为止戈为武,武德在于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合众、丰财,而不是羞辱为尽忠国事而死的晋国军队。此番充满人情味的言辞给庄王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也给楚国这个诸侯眼中的蛮夷树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

                        余  论

  如果仔细考究,就会发现楚庄王顺利上位可以分为前后相续又水到渠成的两个时期。韬光养晦敛翼待时、擒贼擒王杀一儆百是基础,庄王藉此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两害相权挑取其轻、止戈为武绥之以德则更进一步,让庄王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同。从长远来看,这是楚庄王在当时条件下成功“逆袭”的必由之路。

  庄王继位之初,楚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西周时期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以及春秋早、中期的开疆拓土虽然给楚国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美好,但以血缘亲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机器却无法阻止世家大族的居功自傲,因此,在夹缝当中起步的楚庄王,要想出人头地,唯有韬光养晦敛翼待时。

  成功上位后,趁热打铁掌控朝局成为重中之重。灭掉庸国一方面解决了自熊渠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楚人北上、东进扫除了后顾之忧,这无疑是庄王证明自己的最佳办法。可以想见,在举国上下热衷开拓之时,庄王对西部边境一劳永逸的做法是深得民心的,定当得到国人的一致拥护。

  树立威信后,楚庄王终有底气向权臣下手。若敖氏家族虽然在楚国成长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们既丧失了一往无前的勇气,也压制了建功立业的新人。庄王利用新鲜势力解决痼疾,同时也彻底掌控楚国政局,可谓一石二鸟,深思熟虑。

问鼎中原后,楚国先前的小农意识与强盗行径得到改观,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化的尊重与贵族气质的提升。国际舞台带给庄王的不再是新鲜体验,他早已通过自己的为人处事,融入到这个大环境当中。“止戈为武”的观点既是一代雄主博大胸怀的体现,更是庄王树立标杆的宣言。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2600年前,郑襄公“肉袒牵羊”,对楚国唯命是听时,庄王的评论犹在耳边。2600年后,当我们回顾庄王成功上位的经历,这又何尝不是庄王政治智慧的体现呢?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